調音的概念-鼓

調音的概念-鼓

調音的概念

 

一.為什麼要調音:

  1. 音樂演奏場所不同(內場、外場、回音時間長短、空間大小不同……等)。

 

  1. 選用一套新爵士鼓,或不是自己慣用的套鼓硬體組合。

 

  1. 音樂曲風的不同需要。

 

  1. 當鼓皮凹陷點過多、年久無彈性或是敲擊破裂之後,需要更換鼓皮。

 

依照上述需求,鼓手必然會遇到調音的問題,而將爵士鼓調出適當合用的音色(Tone)與音高(Pitch),各別的鼓彼此音色(Tone)、音高(Pitch)與音量要平衡,才能演奏出合宜的音樂,所以調音就是一種平衡的藝術,調音技術是鼓手打擊技巧之外很重要的一環,此技術也常常被要求而忽視了。 鼓皮不離調音。

 

二.鼓的調音基本原則:

 

鼓皮:

鼓皮一定要有足夠的緊度共振,而產生共鳴聲,而打擊技術才得以發揮。

不同系列的鼓皮會有不同聲音呈現,即使是同廠牌同規格的每顆鼓的最佳共鳴度與音程,是不可能完全相同的,因為每一顆鼓的音色之最佳頻率響應都不可能一樣。

在鼓皮貼上阻尼(Damping)改變共振的話,會有微妙的聲音變化,但是只在有需要時才如此行。

鼓皮打擊面(Batter side)鬆緊度合宜,打擊技術才得以發揮。當鼓桶身共振與鼓皮一致的話,共鳴比較飽和圓潤,也容易獲得最大音量。

打擊的力量剛好到鼓皮能承受的極限,鼓皮得到了充分的振動,這個音量就是這套鼓的最大音量值。

共鳴度:

鼓聲一定要有共鳴,音色才會圓潤傳得遠,每顆鼓皆以最飽和鼓皮共鳴(Resonant)度呈現。

鼓與鼓之間的共振干擾不可太多,而 每顆鼓其共鳴音之殘響時間最好一致。

十全十美的調音幾乎不可能做到,因為有時必須犧牲最佳飽和共鳴度,有時必須犧牲音程度數差距,有時又必須容忍些許共振干擾,如何取捨才好呢?端賴音樂風格與經驗來調出最佳平衡點。

鼓的直徑尺寸直接影響到鼓的音高,這個不是調就可以調得來的。除了大小尺寸外,還有鼓桶深度、木頭材質、鼓皮材質、鼓框材質及所在空間等眾多因素所影響,其最佳共鳴度與音程都不同。

有麥克風收音時需要共振外還要加上額外的泛音(overtones)。

硬體的差異:

雖然目前有高水準錄音技術,但是品質不佳的鼓桶身與鼓皮,很難產生好的音源。

大鼓裡面放一些可以吸掉高頻震動的東西,如放海綿、棉被試試看,會有不同聲音。

真鼓特性:就像人一樣,都有他們獨自的個性,即使是同一個廠牌同行號的產品,個性還是會有些差異。

電子鼓:就不一樣了,音色穩定。因為他裡面的音色,都已經是妥善處理過的了。

人的因素:

調音是相當個人化的技術呈現,每位鼓手調出來的聲音效果,必須被一般聽眾與音響工程師接受。

一般來說打擊者所聽到的音色,與站在遠方的人所聽到的音色會不同。越接近鼓本身,越容易聽到音頻比較高的聲音。但是越遠,則音頻低的聲音偏多。所以調音最好在演奏現場進行,而不是先在家中調好,鼓送到現在卻不調音。

演奏現場都有相當多的效果器與專業的音控在背後。專業人員不同,鼓音色會有不同。

一整套鼓組中鼓與鼓的音程度數差距與音高,必要與曲風及音樂類型配合。

用腕力擊奏和鼓棒迅速收回,與鼓棒壓鼓皮擊奏的音色及音高是不一樣的。

 

三.影響鼓聲音色的要素:

 

擊鼓的方式。

鼓皮鬆緊的調校。

擊鼓的工具……等。

擺放鼓的位置及環境:調校好的鼓都沒問題,有時放套鼓的左邊,或是放右邊,放架上的高低也會有不同程度的影響。

鼓桶身的材質、木料、配件、吊掛系統加上鼓皮關係到音色音質,比如楓木與樺木質小鼓桶身,其音色溫和飽滿,適合室內場所或是教堂使用。在室外場地或是熱門音樂則比較適合鋼質或銅質小鼓桶身,其音剛烈和有嗡嗡共鳴聲。

 
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