鼓皮的概念

 

一.鼓皮發聲體與共鳴:

聲音是空氣振動,由一個音源開始,以聲波形式擴散,就像在平靜的池塘裡丟入一顆卵石造成擴大的圓形漣漪。

 

發聲體就是一個振動體,它在空氣中造成的聲波,也可以使另一個物體發生振動,如這物體的固有頻率接近或相等於聲波的頻率,就發生共振(Resonant),使這個物體的振動幅度很大,因而也就發出了相當大的聲音來。這種發聲體的共振,叫做共鳴。

 

當敲打鼓皮時,鼓桶身(Shell)也同時產生共鳴的振動頻率。所以不只鼓皮是鼓皮有共鳴,桶身也有共鳴。試試看將鼓皮輕放鼓上,用棉槌輕敲鼓桶身或是以手指關節輕扣桶身,甚至不需要鼓皮,輕敲鼓桶身也能夠聽到桶身共鳴音高(Pitch)。

 

從物理學的角度來看,一般鼓面正中央的聲音與鼓面周邊的聲音很是不一樣,因為鼓皮振動的關係,正中心點的鼓皮是振動的壓制點,所以聲音聽起來會沉悶,鼓皮最佳振動共鳴的打點位置應該是鼓框到鼓皮中心點。為了避免沉悶呆滯的共鳴聲,通常最佳的振動共鳴點會比中心點這個位置稍微偏移一點,所以通常爵士鼓的大鼓槌對的打點並不是中心點,而是比中心點稍微偏高一點,而這必須依賴演奏者自己的經驗及用耳朵細心地聽,然後判斷出來最佳鼓皮振動共鳴點。

 

二.擊打鼓皮時,會產生下列的聲音:

鼓棒接觸鼓皮的撞擊聲音(Attack)。

鼓桶身的共鳴(Resonance)。

鼓的底面皮產生的共鳴聲(Resonance)。

若打的是小鼓,小鼓響弦的聲音也包括在內。

用手按著上鼓皮打下鼓皮時是下鼓皮的音高,用手按下鼓皮打上鼓皮是上鼓皮的音高。

在擊鼓時若想鼓聲嘹亮、清楚及傳得遠,鼓棒應在擊到鼓面後,盡快離開鼓面。同時要有足夠的力度令下鼓皮一同震盪。若擊鼓後,鼓棒仍然壓著鼓面,那麼底面2塊鼓皮便沒法產生共震,聽到的只有悶音。

 

三.有關鼓皮:

 

一張好的鼓皮應該具備 鼓皮及框耐用、不易變形凹陷、厚薄均勻之特質。

 

鼓皮的大宗主要是美國杜邦化學公司研發了一種稱做Mylar的杜邦密拉聚脂薄膜(Polyester Film),而這種超高張力和強度的薄膜,最高承受壓力為5000psi(據稱比別家可以多承受1000psi的壓力),不怕氣侯乾燥或是潮濕。如今台製鼓皮的原料也是進口的,只是有分兩種原料:

美國3M公司生產的。

杜邦公司生產的,來源都是由美國進口到台灣,跟REMO用的原料是相同的,但是生產技術略遜一籌。

鬆緊度的影響:

鼓皮調鬆低頻較多,鼓皮調緊則高頻較多。

鼓皮不要調得過鬆,應該有一定的鬆緊度,但是鼓皮過於鬆弛,聽到的只會是鼓皮本身材質被揉搓變形的聲音,而不是鼓應有的聲音,如此就發不出低音的聲音了。

上下皮鬆緊度相差正負10%大致上能獲得較佳共鳴音,鬆緊度相差太多相反地共鳴較差。

鼓皮調得太鬆,打擊時鼓皮容易凹陷,鼓皮調得過緊,打擊時反彈力過大。

其他的影響:

不同的鼓皮厚薄、不同的鼓皮材質、決定了不同的音色。

不同的鼓皮材質,不同的製程,也會有不同的音色。鼓皮以薄(Diplomat)、中(Ambassador)、厚(Emperor)區分,薄鼓皮音色 明亮細緻、脆度夠、打點顆粒清楚,通常管弦樂團用之小鼓,與小鼓獨奏之場合採用薄鼓皮。厚鼓皮低頻足、聲音集中、耐用、適合重金屬重敲擊。

下皮換下來當上皮使用是可以的,而REMO各Ambassador厚度的鼓皮皆可用來當tom tom下鼓皮。

有人非常容易的就會打破或打凹鼓皮,許多鼓手也許會認為這是自然損壞, 但是通常可能是不正確的暴力擊打所致。

鼓皮的壽命很久,未使用過的鼓皮即使十年也還是可用,變黃並不影響音質與音色。

換鼓皮時機:上皮有凹點,讓鼓皮的振動無法平均時就該換。而下皮的部分,視個人情況而定,如使用頻率較少,6個月該換一次下皮 ,最多不超過一年就該換一次。

 

四.新鼓皮的磨合期:

 

新鼓皮處理法的目的有三:

 

新鼓皮沒有先處理,會造成每當調校好之後音準,才打一會兒音高就低下來,再調校一次情況仍然相同,這就是因為新鼓皮無法穩定的與鼓框邊緣密合所致。

釋放靠近鼓皮外框(Rim)的不平均張力,以確保未來使用的鼓皮能維持相同音高不變。

放置正中心:鼓皮與桶身或多或少會有間隙,如果沒有放置正中心,則會有一個區域總是鬆弛,張力不平均,做CPR就可以避免。

新鼓皮張力不平均之處理方法有三:

 

要先將鼓平放地板,以雙手掌對鼓皮中心如做心肺復甦術(CPR)般來回擠壓放鬆,雙手掌一直壓到鼓皮沒有異常聲音後就OK了。

可先將鼓皮均勻調到最緊,此時新鼓皮會有異常乒乓聲,沒有關係鼓皮不會壞,然後放鬆到所需要的音色(Tone)。

如果不怕鼓皮臭或是姿態不雅觀,倒不妨坐下來並且脫下鞋子,舉起貴腳反覆擠壓鼓皮到沒有異常聲音即可。

 

 

發佈留言